现在时间是:
当前位置:首 页 >> 论坛>> 专家论坛>> 文章列表

尊重史实,查找真相,寻求共识 ——宗谱考据的原则兼议“异流同源说”

作者:陈义祥   发布时间:2020-03-01 13:10:55   浏览次数:35643
陈氏乐园网一群【陈氏乐园网一群】 陈氏乐园网二群【陈氏乐园网QQ二群】 回归庄宗亲专属群 回归庄陈氏宗亲专属群

 

 义门陈源流史料研究
 

——宗谱考据的原则兼议“异流同源说”

文 ∕ 陈义祥


 

    目 录

    一、正本清源,明辨是非

    二、宗谱考据的原则和方法

    三、“异流说”考据存在的错误和瑕疵

    四、“发明创造”须要有铁证

    五、尊重史实,查找真相,寻求共识


 

    江州义门陈在历史上经历了南宋李成之乱、元蒙入侵和明初战争三次洗劫。碑刻、谱志等史料受到破坏和损毁,导致文字记载不一,特别是明清及以后谱志互不统一,世系排列和人物生卒时间不能衔接。


 

    在数年前,义门宗谱存在的错误和争议主要集中在世系辈份的差异和重要人物的生卒时间难以匹配。近几年又冒出了“异流同源说”,“异流说”的出现等于推翻了一千余年原有的义门陈世系、辈分排列,重要人物的生卒、活动年代重新确定,具有颠覆性,影响深远甚至不可逆转。


 

    故而,宗谱世系的考证是非常重要和严肃的事情,它涉及到全体义门陈宗亲的切身利益,关乎千秋万代的义门陈人的源流、谱序甚至生物学等问题,切不可等闲视之。


 

    其实,学术上的考据、考证,历代先贤特别是近代大师都给我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无证不信”、“孤证不引”、“疑证不用”等。现结合义门陈实际,个人一管之见,特提出以下原则和思路


 

    一、正本清源、明辨是非


 

    经过宋元明三代兵燹的破坏和自然损坏,义门陈现有的各庄宗谱大部分是改革开放以来重新编撰的,参考版本大部分为清代、民国谱,也有个别明代谱,堪称国宝。


 

    明清谱普遍存在的问题:1、世系代数不一。如:有些谱在陈叔明至陈伯宣世系排列上有九世、十世、十一世三种记载;2、陈伯宣至陈旺之间有伯宣子和伯宣孙差异;3、陈伯宣和陈旺生前活动年代记载不一。


 

    而“异流同源说”则把义门陈现有的谱系一分为二,把义门陈叔明一支分为“陈叔明后裔家族”、“陈叔慎后裔家族”两支甚至更多。把原陈旺为陈叔明十二世孙变成了陈叔慎五世孙;陈伯宣和陈旺原爷孙关系(或父子关系)变成了陈旺是陈伯宣六世从祖。把陈伯宣后辈子孙的“旺、机、感、兰、青”五代后辈一下变成了陈伯宣的旁系长辈。简直就是砸乱一个旧世界,如同拆除一座楼,重建两座塔。可谓敢作敢为、惊心动魄。


 

    其实明清老谱存在的问题并不复杂,主要问题是转载刊印过程中的错误。加之古人没有公元纪年,生卒年错误没有及时发现致使以错传错。如果查阅源头史料就基本能够改正,回归正常谱系。


 

    而“异流同源说”就复杂多了。其来自于四个方面的糅合:首先是采信了近代编纂的《高安谱》和《石首义门谱》的“蕴”子“旺”的世系排列;其次,截取民国版《庐山志-太平宫-山川胜迹》的伯宣“计其生当于敬穆年”和《宋史-陈兢传》的“大顺初卒”,构成陈伯宣的生卒时间。再加上个别近代版的宗谱把陈旺接成蕴圭之子;通过四家谱嫁接成陈蕴圭为陈叔慎玄孙。这样就形成了“异流同源说”的单独一流了。


 

    要想还原谱系的本来面目,明辨是非,就要追根溯源,正本清源。在目前现有的谱志史料情况下梳理源头,认真分析、归纳和仔细甄别,辨别证据真伪,排除错误、无效证据;不放过、不漏过疑点证据,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要做到切入点正确,思维清晰,逻辑缜密,方能得出正确结论。


 

    目前,义门陈的唐宋史料,包括在北宋嘉佑八年分庄之前的史料留存下来其实不少。这些史料是当朝人记当朝事,记载相对可靠。如最后一任家长陈泰的《回义门累朝事迹状》是陈泰将义门陈的家族世系、重要人物、重要事件向朝廷和皇帝汇报、存档备案的重要记录稿;还有胡旦的《义门记》、徐锴的《陈氏学堂记》、陈蕴的《远宗记》、陈泰的《远祖碑记》、《分庄遗嘱》、王允的《旌门碑记》等碑记、表、状、书、文等不同史料。这些可称为源头史料,总体记载没有大的出入,只是在世系的辈分记载有出入。如“瓖子伯宣”、“孙伯宣”和“伯宣子旺”、“孙旺”等错误或指代不明;还有部分生卒及活动年代记载互相冲突等。明清宗谱世系辈分、年代不一也因此产生。


 

    到了距义门分庄后近300年才成书的《宋史-陈兢传》在改编过程中出现重大错误,全文错讹有七处之多。重大错误有两处,一是把记述陈崇大顺年立家法,错成了陈伯宣大顺初卒;再是把陈伯宣九世(有谱八世)孙、陈旺七世孙陈崇记成了“伯宣子崇”。因《宋史》的权威性,之后的《江西省通志》、《九江府志》、《通鉴续篇》、《德安县志》、《庐山志》皆沿用了《宋史-陈兢传》文本。以上史志转载的同时,也有个别志文附有怀疑错误文字。


 

    只有厘清谱志史料来源和组成,我们方知正确取舍。否则本末倒置,越扯越乱,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二、宗谱考据的原则和方法


 

    历史研究、宗谱考证是有普遍规律和严格要求的。近代大儒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胡适先生的“既要大胆假设,又要小心求证”;还有“确证应用、无证不用,孤证不引,疑证不用”等均是考据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具体到考证方法大致为:梳理史料—对比—分析—排除—归纳总结几个步骤。


 

    在宗谱考证中要铭(墓志铭、碑刻)、谱、志、史结合,忌用附会、臆想,似是而非的非逻辑思维;勿以隐晦、曲笔、春秋笔法理由来解释一些无法过关的问题。


 

    义门陈置庄历史距陈朝亡国时间较远,陈唐之间还隔着一个隋朝,到了距陈朝300余年后的北宋就不存在什么隐晦之事。既使有什么隐晦、犯忌的记载在唐宋时期皆可解封。如“陈京无子,以从子褒为嗣”。陈京不能生育,将侄子陈褒过继给京当儿子。此事也记录于谱。那么,如果按“异流说”的“义门陈有陈叔明和陈叔慎两支人生活在一起”、“志高是叔慎子高”的话,在唐宋的史料也会提及或更正。所谓隐晦、曲笔、春秋笔法等同于演义和小说,这是违背考据的方法和原则的。


 

    再回头看看“异流同源说”的几个关键环节证据和论证过程或多或少存在错误和瑕疵。现罗列部分:


 

    1、还是以伯宣与马总友善并交往一事为例。几乎所有谱志均记载陈伯宣与马总友善,同游庐山,后伯宣隐居庐山注司马迁《史记》。但“异流说”否定伯宣与马总相识并否定为同时代人,并说马总与伯宣友善为“误传,不成立,应为伯宣父瓖或陈京与马总友善”。这是典型的“确证不用”,是非不辨了。


 

    2、“异流说”提出的陈旺为蕴圭之子,取自于《石首谱》和《高安谱》;蕴圭为叔慎玄孙采用《马埠谱》和《柳溪谱》等三谱一稿的嫁接糅合。这些谱本身刊印年代较近、有些世系辈份、姓名都存在错误;还有《陈氏入蜀记》手稿为今人抄录,均属于疑证甚至不能为证。


 

    3、“异流说”拿出的陈旺生于公元692年是根据其十代子孙,代际平均28年计算;又依据其姻亲家罗宏元“开元中举帖试”推算出来的。这个罗宏元并非为陈旺亲家,有德安政协编著的《德安义门陈》记述罗宏元是陈兼姻亲;“异流说”载文又说陈旺“有一女嫁西昌罗氏绍忱”。由此可见,以上两点证据均为疑证。


 

    关于铭、谱、志、史的利用和取舍


 

    一般来说,出土墓志价值最高,可作谱志史料的校补;历史同期碑刻铭文也具有重大价值;历史史料同时代高于后期;源头史料高于后期史料,年代越后价值相对衰减;内部史料高于外来史料。宗谱本是历史的活化石,家族的活档案。但若记录有错,也需要铭、志、史和其他资料补正;地方志又来源于谱和其他史料;国史(如唐史、宋史)是隔代编著,资料编写基本是通过查找留存史料编撰,其中就有谱志。以《旧唐书》、《新唐书》为例,《新唐书》取自于《旧唐书》再作修改。新旧唐书经历兵燹,资料来源也有繁芜和不足。如本人曾在新旧唐书查找书法家李邕资料,发现两书卒年记载不一。再对比李邕墓志铭,发现其籍贯和后代辈分有误(附图2012年3月14日《书法导报》陈义祥撰《李邕是江夏人而非江都人—李邕墓志铭改写史籍之误》)。


 

    也说柳宗元《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文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了一篇关于陈京事迹的《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读其文知此陈京与宜都王之后陈京应为同一人。文中其父上四代只述官职名称,未写姓名,但把宜都王记为陈京五代祖,与义门宗谱记载相差一代。该文记载陈京“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4年)四月二十五日终于安邑里妻当之室。无子。”又有记载“大历中(公元766+14年),公始来京师”句。文中没有记载陈京出生时间和卒时年龄,其生年只能大概推测。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才影响很大。《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因是柳宗元所为,是义门陈研究不能绕过的文章。该文记载的几个时间节点很多宗亲和研究者都把它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如何看待此篇文章,我个人认为首先不能回避该文,也尽量相信该文的真实性。但因该文在千余年的转载过程中不可能保证无差错(实际是唐宋史文章确有不少错误),对此,我的个人观点是既不否认它,也不认可它,只作重要参考。换句话说,如果此文为出土墓志铭,就无悬念,可直接引用。


 

    另,陈京无亲生儿子,其嗣子陈褒出生时间要以陈褒生父或褒子灌的出生年推算。现有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江州义门老谱记载灌生于唐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又有修水《龙峰陈氏谱》记载陈褒晚年于唐大历年间(公元766+14年)自婺州金华迁居武宁蒿溪。如此,基本上就与陈京、陈兼辈时间对接了。


 

    三、“异流说”考据存在的错误或瑕疵


 

    a目前“异流同源说”提出“异流同源”文字来自于《义门家范十二则》第九则联族党:“江州一族,异流同源。阅十一世,和处笑喧。”根据家范第二则和家法三十三条首段文字解读为义门陈乃陈叔明至陈伯宣一支,经过十一世的繁衍叔伯兄弟合族同居。没有文字提到陈叔慎一支,也没有文字提到两支合族。


 

    b、徐锴的《陈氏书堂记》文中提到的“合族同居,迨今千人”,也是指陈叔明至陈伯宣一支“合族同居”,也没有提及陈叔慎一支或叔明、叔慎两支合族同居。以上“异流同源”和“合族同居”认为有叔慎支均属附会和想象。


 

    c、《陈氏入蜀记》记载“义门开派之宗是为旺公焉,原系蕴圭之子、叔慎玄孙”。在我撰文质疑该手稿非康熙年间原稿至今,只回应手稿为现代人抄写,尚未看到手稿原件或康熙年版宗谱件,其参考价值大打折扣。另,目前除《义门入蜀记》外,所有的万福庄宗谱均记载分庄祖承成郎昺公为宜都王陈叔明之后,这又如何解释和推翻。


 

    d、 “异流说”为了证明在唐朝还有其他陈王室后裔在德安义门陈生活,其中提到了尚书陈操。在考证文中说“义门陈族氏中,陈操为至今所知最大的官员,而义门谱却失载”。且不说陈操是否为义门陈历史最高官,只说陈操是江州人但不等于是江州义门陈人。在德安义门陈建庄之前,江州地盘上不可能没有其他陈姓人家在此居住生活,故不能把江州陈操与义门陈操混为一谈,否则是犯了逻辑学的“概念不清”错误。


 

    e、陈伯宣的生卒年考证,“异流说”根据民国版《庐山志》记载“计其生当在敬穆之间(821—825年),卒年引用《宋史-陈兢传》“大顺初卒(公元890年)”。其实《庐山志》记载的主要内容是庐山太平宫为陈伯宣捐宅建庙和伯宣来庐山注《史记》时间。按文章全意理解:“计其生当在敬穆之间”可以解释为“估计陈伯宣在庐山生活和注《史记》时间是在唐敬宗、穆宗年间。”并非特指其出生时间,也可能是指生活年代。这个时间也只是《庐山志》编者的推测和估计。若是陈伯宣生活在唐敬穆年间,这也是符合其元和年间与马总游庐山并隐居庐山的时间节点,也与谱志记载伯宣随陈旺举家在大和年间(公元832年)迁居德安义门陈的记载相符。如果按“异流说”的陈伯宣生于敬穆年间,那么马总游庐山时陈伯宣尚未出生。几乎所有的义门谱志都记载了陈伯宣与马总同游庐山并隐居庐山的记载。“异流说”无法自圆其说,就以伯宣父瓖为报家仇杀了仇家,不宜露面,把伯宣父与马总善隐晦成伯宣与马总善。又说“伯宣与马总善是后人误载”。如果这是写小说倒可以博人眼球,如果是考证文章,如此道来就贻笑大方了。


 

    如果换一种说法:马总与伯宣善,同时不排除与伯宣父友善,也不排除伯宣父子同注司马迁《史记》。这种说法才具有合理性。


 

    g、有《五代两陈晖考兼与“小生活”网友商榷》一文:“(陈晖)族谱云891年进士,柳溪陈晖出生若按最少880年计算……”。为推论陈伯党出生时间,但又不能早于其兄陈伯宣,该文硬是把陈晖中进士时间压缩到十一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小的进士神童。


 

    h、“异流说”为了衔接自认的陈伯宣生卒年(824—890年),否定伯宣真实活动时间,把《龙峰谱》记载的陈瓖于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侍父赴高安就任县丞时间变成了瓖的出生年,有意加大陈瓖出生年。有记载灌公举孝廉为官,夫妻同卒于官舍,此时灌公年龄应当不小。又有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仙桃《江州义门老谱》载:灌公于唐开元十六年戊辰(公元728年)出生,德宗建中元年任高安县丞。其实,仙桃明代老谱的出世,离揭示义门世系的真相更近了一步。


 

    i、又有《以唐代代均再论义门“异流同源”》一文,“异流说”提到唐代生育代际间隔平均为28年±4年的定论。其中对方拿出一个错误的李唐皇室平均代际25年的数据(实际代际平均为23.28年)来说事,没想到尚未论证就自我否定了。


 

    如果说古代部分帝王之家和近现代家族的代际间隔平均接近28年±4年,此数尚可接受。比如该文的陈宣帝后裔陈叔武、陈玄度家族。但是,唐宋时期平民家庭就不符合此标准了。唐代开元律规定:凡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并听婚嫁。按唐宋时期法律规定,男女初婚年龄就是十几岁。


 

    谱载陈叔明生志高时17岁;叔慎生大儿子时16岁,生第二子时18岁不到,亦为佐证之一。


 

    再查义门陈宋嘉佑年分庄后,宋元时期谱(分庄后的谱世系少争议)。查回归庄大成谱载始祖公成公至十五世汉英祖代际间隔平均17.07-19年;万福庄松湖谱载始祖昺公八十一世至九十一世炜,代际间隔平均为19.6年;八十一至九十四世代际间隔平均为21年;蕲春庄宗谱载始祖守琉公一世至十世代际间隔为24.7年,一世至十八世代际间隔平均为21.7年。


 

    以上三个分庄始祖一世至十世、十四世、十五世和十八世之间的代际间隔平均数为20.65年,因此看来28年±4年代际均数在唐宋时期义门陈家庭并不适用。


 

    列举以上“异流说”在论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目的就是怀疑“异流说”考证过程的严谨性、科学性以及考证的主观性和史料取舍的随意性。


 

    四、“发明创造”须要有铁证


 

    “异流同源说”的提出,无异于否定了义门陈的历史流变,更重要的是否定了义门陈家族的源流世系。它的横空出世,不啻于天空中的一个炸雷,惊悚族人。如果“异流说”结论是正确的,将功莫大焉;若结论是错误的,将遗害无穷。有鉴于此,“异流同源说”要想做实结论,经受历史考验,必须要排除和推翻现有主流谱志、史料记载的义门陈世系,拿出无懈可击的且能互相印证的谱志、史料。


 

    具体来说,“异流说”要过如下四道关卡:


 

    1、陈旺原有的世系、辈分和活动年份的否定和排除;陈旺新的世系、辈分和生卒年的确定及史料来源或论证。谱载陈旺的四个儿子到哪里去了,他们的生卒年如何记载?谱载的陈旺父亲陈隐(檀)到哪里去了?还有多种谱志记载陈旺是陈伯宣后代,陈旺大和年间迁居德安义门陈。这些如何去排除和推翻?如何让人信服?


 

    2、陈旺为蕴圭之子的史料来源和或论证。陈旺在谱志记载曾为德安县令、江州牧,怎么到了“异流说”这里变成了农民。此“陈旺”是否彼“陈旺”?如何说服和改变“蕴圭子陈旺此说是弃主流宗谱而采信瑕疵宗谱”。


 

    3、蕴圭是叔慎玄孙的史料来源和依据?“异流说”目前还拿不出单独的宗谱来证明蕴圭是叔慎玄孙,现提供的是四谱嫁接糅合而成。把《峡江马埠谱》上的“叔贞(慎)--志高—才—蕴玉—然”的世系加上《伯党柳溪谱》“叔明—绎—定—球—”,再加陈兼四子陈归支系谱“叔明—定—球—兼”三家谱糅合成“叔慎—志高—才—蕴圭--旺—”世系,最后以《陈氏入蜀记》手稿文字来证明旺公系蕴圭之子,叔慎玄孙。除此神奇的“三段论”之外,有无直接谱志和更有说服力的史料依据?


 

    4、“异流说”给出的陈伯宣生卒年为823—890年,这个生卒年如何去否定和推翻陈伯宣在唐宋史料中其他时间的活动记载,特别是伯宣与马总友善,同游庐山,并隐居庐山注司马迁《史记》之记载。若以“有误、不成立”为由难道自己不觉得苍白无力吗?即使想通过否定伯宣与马总交往来否定伯宣此时间尚未出生,但是有谱志史料记载陈伯宣的其他活动时间与庐山活动时间互相印证,这又如何去否定?


 

    五、尊重史实,查找真相,寻求共识。


 

    纵观义门陈一千余年来的谱志、史料,江州义门陈的历史脉络就是宜都王陈叔明后裔陈伯宣自福建仙游迁庐山圣治峰,再迁德化齐集里,唐大和年间再与晚辈陈旺举家迁居德安义门。义门陈在德安繁衍十数代,至北宋嘉佑七年接到分庄诏书,嘉佑八年分庄结束。自陈叔明至陈伯宣、陈旺直至嘉佑年分庄的世系排列一直稳定,变化不大。历史上也未见有质疑记录,就连有错误的明清宗谱,也只是在世系排列和重要人物生卒时间的误载,不见陈叔明、陈叔慎两支两系的记载。


 

    “异流同源说”的出现,一方面是资讯的发达,谱志史料的相对丰富;二是关心和参与义门陈研究的人多了起来。这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可能出现严峻的后果。宗谱是实用性很强的记录载体,关乎义门陈千家万户。如果有义门庄谱,即使是部分庄谱采用了“异流说”版本,这就意味着若干年后义门陈谱系更加多样化,后人再作考证更加复杂。“异流同源说”要想经受历史的考验,首先就要接受当代广大义门陈宗亲的检验,就要有心里准备,虚心接受义门宗亲的质疑。这里没有学术垄断,只有历史真相。所有的义门陈人也应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团结起来,摒弃门户和成见,共同携起手来,尽快解决义门世系之谜。


 

    在这里,也欢迎义门宗亲和学界朋友提供更多的义门陈谱志史料,现特别需要与蕴圭、兼、京、瓘、瓖、伯宣、陈旺、陈檀(陈隐)等以上先祖世系或以上先祖兄弟叔伯支系的生卒时间、科举考试、为官等活动记载的谱志、史料。若有资料提供或对义门研究有线索者请在本文留言处留言,便于联系。非常感谢您的参与!


 

2020年3月1日于武汉

本期责任编辑:陈得亲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 中华义门陈联谊总会回归庄分会(地址:湖北省浠水县汪岗镇陈庙河)●

    ● 会长:陈云明 手机18995749555       陈氏乐园网 站长:陈得亲| 站务交谈 | ●

Copyright ©2023    陈氏乐园网 All Right Reserved.

技术支持:自助建站 | 领地网站建设 |短信接口 |燕窝 版权所有 © 2005-2023 lingw.net.粤ICP备16125321号 -5